人們對立秋賦予了豐富的民間文化內容,因此眾多涉及生活、生產的諺語都與立秋有關,念起來既順口、有趣,又充滿了有益的經驗和知識。
  “立秋”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。從這一天開始,天高氣爽,月明風清,氣溫逐漸下降,正如諺語所說:“立秋之日涼風至”,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涼颼颼”。但“立秋”的早晚又有很大區別,所謂“早立秋冷颼颼,晚立秋熱死牛”,即是提醒人們不可對“立秋”盲目樂觀,有時候“立秋過后,還有‘(秋)老虎’在一頭”。其實,“立秋”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,“秋前秋后一場雨,白露前后一場風”,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。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,“立秋下雨人歡樂,處暑下雨萬人愁”,在通常情況下,“立秋處暑有陣頭,三秋天氣多雨水”,不但下雨,有時還要打雷,這標志著“立秋響雷,百日見霜”。“立秋”后每降一次雨,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定幅度,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之說即在于此。但“立秋”后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,其標志就是“秋前北風馬上雨,秋后北風無滴水”,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顯:“立秋無雨秋干熱,立秋有雨秋落落”。
  “立秋” 對于農事的影響相當大。古代農業社會,農民對“立秋”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。因為“雷打秋,冬半收”,“立秋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”。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,農作物就會欠收;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,必定風調雨順,可以坐等豐收。同樣,“立秋”的早晚也相當重要,“七月秋樣樣收,六月秋樣樣丟”。“立秋”后下不下雨更忽視不得,關東旗“立秋有雨樣樣收,立秋無雨人人憂”,因為“立秋無雨是空秋,萬物歷來一半收”。
  由此可見,“立秋”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,所謂“秋不涼,籽不黃”,“立秋十天遍地黃”,“立秋十八天,寸草皆結頂”,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。在這個季節里,人們盤算最多的就是農事:“立夏栽茄子,立秋吃茄子”;“立秋蕎麥白露花,寒露蕎麥收到家”;“立秋摘花椒,白露打胡桃,霜降摘柿子,立冬打軟棗”,享受收獲之樂的同時,也要掌握好工作的節奏:“七月立秋慢溜溜,六月立秋快加油”,“立秋拿住手,還收三五斗”。對沒進入收獲期的,“立秋”后也需注意:“頭伏芝麻二伏豆,晚粟種到立秋后”;“立秋棉管好,整枝不可少”;“立秋種芝麻,老死不開花”。
  立秋諺語趣味多“立秋”也相應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。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,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,因此,秋季養生從來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。最易做的就是“立了秋,便把扇子丟”。因為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,所以“十場秋雨要穿棉”。天涼了,還應注意“白露身不露紅布條,秋后少游水”,人們甚至認為“立秋洗肚子,不長痱子拉肚子”。在飲食起居方面,古人認為“秋天宜收不宜散”,應切記“秋不食辛辣”、“秋不食肺”;還應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,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,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,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。
  ●立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●立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人們對“立秋”的重視與歡迎,從喜聞樂見的諺語中可以品出無窮的意味。
  好皮膚也靠吃出來。生命時報報導,美國《預防》雜志載文,刊出了皮膚科專家們總結的11種有益皮膚健康的食物。
  長葉萵苣:6片萵苣葉子就可以提供一天所需的維生素A,可促進細胞代謝。另外萵苣中的鉀能促進血液循環,讓皮膚獲得更多養分。
  西紅柿:西紅柿中的茄紅素可保護皮膚中的膠原,使之不易剝落。德國研究發現,茄紅素有助展平皺紋,使皮膚細嫩光滑。常吃西紅柿還不易出現黑眼圈。
  草莓:草莓中的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纖維生成,使皮膚光滑有彈性。
  蘋果:蘋果皮中的抗氧化劑槲皮素可保護皮膚免受短波紫外線的傷害。因此,大太陽天,出門前除了抹防曬霜,不妨再吃個蘋果。
  大豆:研究發現,三、四十歲的婦女常吃豆豉(富含大豆異黃酮“糖苷配基”),有助于改善松弛的皮膚。
  雞蛋:研究發現,雞蛋中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反光背心,可使人體抵抗紫外線能力提高四倍。
  杏仁:每天吃一把杏仁可提高維生素E水平,維生素E能抑制皮膚衰老,防止色素沉著。
  核桃:核桃富含α亞麻酸,可滋潤皮膚,保持皮膚彈性。
  黑巧克力:可可中的脂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。研究發現,連續12周每天喝半杯富含黃酮混合物的可可飲料(包括黑巧克力),可以使皮膚更加柔軟、光滑、滋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y-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